成都
[ 选择城市 ]
专业权威展示优秀陵园,全程帮逝者选理想墓位
0371-65050950

传统丧葬礼仪与习俗之民间丧仪篇(1)

浏览量:1090

  相对于统治者确定的丧葬礼俗来说,民间丧仪与礼制规定存在一定相容性也存在一定的相异性。从历史的发展角度去看,礼制性丧仪是对长期以来在民间形成的具有规范性作用丧仪的制度化和固定化,对民俗学者来说,这应该是属于常识性问题。但我们研究具体丧仪时,却往往出现这种现象:以礼制丧仪去比照民间丧仪,然后判定谁具有更大的真实性,谁的历史更悠久。在得出结论时,本末倒置地认定,民间丧仪是对礼制丧仪的模仿和抄袭。殊不知,正是读书人这种礼制丧仪先入为主并以之为标准的思维方式,在极大程度上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貌,使民间丧仪之类的习俗,始终处于礼制丧仪等典籍文化的阴影之中。而事实上,民间丧仪对民间丧葬文化在操作上的影响,要远大于礼制丧仪,它所覆盖的地域、人口、民族也比礼制丧仪不知要大多少。正是这种在民间广为流行,老百姓在主导习俗不变但在具体处置时随时又可以有所变通的民间丧仪,千百年来一直伴随着广大的民众将自己的亲人送往世界的彼岸,完成信仰的过程。

  我们大家都知道,丧葬与婚姻一样在民间被称为喜事,只是婚姻称红喜事,而丧葬称白喜事。在山东,对于自然老死的人,称“老喜丧”,表达的并不是绝对的悲哀,而是对于亲人将要去往彼岸的喜悦。加上年高老死在家庭和死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很高,所以丧仪总是很隆重,同时,同时又具有一些必须完成的程序。但是,中国丧俗中的民间丧仪具有明显的历史、地域、民族等差异,它是一个宠杂的系统,要给予完整的概括简直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根据一些主导线索,对它的重要程序,给以简单地介绍。


  一、 送终处丧


  1、送终


  自然老死也是一件喜事,所以,在老人病重之后,民间的习俗是尽量尽快通知不在身边的子女,尤其是儿子或嫡长孙,必须到齐。病人弥留之际儿孙辈都守在床前,听取遗言,直到亲眼目睹亲人去世,俗称“送终”,这是非常圆满的事。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所以“无人送终”成了民间骂人的话,意谓断子绝孙。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有的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2、更衣


  在老人去世前要沐浴更衣,叫穿寿衣。去世后要给死者嘴巴塞一口米饭或放一块银元,叫“满口饭”和“含口钱”。像山东等地在老人去世前要不断地喊叫“爹(或娘)!您别走啊,别撇下俺不管了!”一直喊到停止呼吸为止,称“叫魂”。更衣就在这些习俗过程中完成。否则老人光着身子走会感到终生遗憾的。


  3、点引路灯
  
  老人去世后丧家赶紧用棉纸制作纸灯,蘸上香油,点上一盏又一盏的纸灯,直到大门外,俗称“引路灯”,也叫“随身灯”、“长明灯”等。目的是帮助死者到另一个世界报到。因为在民间中想象中,死者的阴间是阴暗不明的。此俗宋明时极为盛行,《金瓶梅》第六回写武大去世后“灵前点起一盏随身灯”。《清平山堂话本》卷二《快嘴李翠莲记》也说:“我家公婆又未死,如何点盏随身灯。”《民社北平指南》载:“旧式丧礼,人死更夜,停尸于床,合家举哀,焚纸锞,曰‘领魂纸。’床前燃灯,曰‘引魂灯’”。

  4、停尸
  老人去世后由子女将其尸体移放于专门设置的“尸床”,也称“灵床”上。灵床须旋转在中堂或前堂右侧。床头须冲着屋当门。一般情况下,停尸于中堂的后半间,而前半间则立即布置成灵堂,以便作吊唁之用。

  5、招魂
  
  停尸之后行招魂礼。挂上魂帛、魂幡,幡上串起与死者岁数相等的纸钱,在门前或登上屋顶呼喊招魂。之后是将纸马和死者的旧衣物送往宅外,浙江金华一带是送往路口烧掉。山东叫“指路”,金华等地叫“送无常”。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招魂仪式的举行,必须选择一个相当的日子。到了那天,丧家就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有的地方亲属还要登上屋顶呼喊招魂,让死者的灵魂回家来。据说,这是满族等游牧民族的遗风,在草原上,如果看到哪座帐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来吊唁,帮助料理丧事。后来这成了满族人普遍的丧俗。


  6、报丧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人死后民间即迅速请风水先生择定殡葬日期、葬地等等,俗也称“山人批书”。范祖述《杭俗遗风》载:“凡人逝世,先叫阴阳门,春名为山人批书。批书者,选择人殓之时辰,及月建的呼之宜避者。”民间也有不择日期,于三日后即成殓出殡的。山人批书后即派人到亲友家讣告死讯,叫“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唁会和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江浙一带习俗,报丧时报丧者无论晴雨都倒挟一把雨伞,到亲友家后则将伞倒倚门外墙上,亲友一见便知是报告噩耗的,因此,不需寒暄。

  二、入殓成服
  
  在民间大小殓全称入殓,它不仅是一项最重要的仪式,也是一个过程,由浴尸,入殓、成服、守灵、接三、吊孝等组成,是出殡前必须完成的内容。

  1、浴尸
  
  这是给死者最后一次洗浴身体,以让死者干干净净到另一个世界去。浴尸不是真正的洗浴,而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有的地方由“棺材头”即收尸抬棺者专门负责,有的则是死者的儿女按序醮水为死者象征性地擦拭。在江南则盛行买水浴尸,即孝子提水具到河边,后随一人执伞遮盖,孝子投一文钱于水中,然后取水回家给死者沐身。买水浴身的习俗在壮族等许多少数民族中也盛行。浴尸时民间还行开光明仪式,其实是擦洗眼睛,目的是让死者在下辈子不致瞎眼。《满汉礼俗》载,浴尸后,“又拿一碗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是孝子亲手做的事,别人不管。说是死人若不开光,那下辈子必是瞎子。

  2、入殓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1)小敛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寿衣必须单数,山东、河南为“五领三腰”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江浙盛行上七件下五件或上十一件下七件。在浙江磐安县,寿衣必须是明代的式样,所谓“生为清代人,死为明朝鬼”,表达反清的民族意识。在民间的习俗里,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惟恐因为这个原因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人们的做法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殓衣又忌讳用皮毛制作。兽皮,用兽皮做被子的话,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的。殓衣还不能用带"洋"字的布料,殓衣是给去世的人穿的,带洋字的布料会使殓衣带有"阳"的意思,对于在阴间的死者不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 ,镜子一面。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民间以为猫或其他动物靠近尸体,会诈尸,因此还要将这些动物捆好、看好。


  (2)大殓


  "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忌讳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江浙一带棺材有在棺材头书写“福禄寿”合体字或男书“福”女书“寿”,小头书“ ”的习惯。棺材有事先做好的,称冲喜;也有临时赶做的,后者须加倍付工钱。寿木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朱红色,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 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要用“七星钱”或七星板垫在棺材底,意为“脚踏七星”,则是求寿之意。在七星板上铺黄绫子绣花的棉褥子,同时也要在死者身上盖上银绫子绣花的棉辈子,俗叫铺金盖银,褥子和被子上绣海上江牙、八仙过海等图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在合上棺材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民间的讲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多是让亡人左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金元宝;右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银元宝或银子;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或当时社会上通用的硬币,如大铜子、小钢板之类。最不济也得给亡人手里放一块手绢。所以,历代的陵墓都有过盗掘的现象。尤其是帝王陵墓,随葬品大都是希世珍品,更引来无数觊觎者。为了保证亡人能够落个尸首完整,据说,凡是亡人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都应殓入棺内。比如老年时,脱落的牙齿,以及小殓沐浴时所剪下来的指甲。这时,家属必须把它们放入棺内。尸体、殉葬物放妥后,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盖棺时,若死者为女性,必须有娘家人在场,否则是不能成殓的。入殓后,忌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3、守灵
  
  入殓之后停柩守灵。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停尸”、"困棺材"。守灵是子女亲属日夜守在灵柩旁的仪式,目的是尽孝道。守灵时,早晚烧纸,朝夕祭奠,女性则除了早中晚三次规定的哀哭外要随着吊丧者不时哀哭。守灵讲究男不剃头,寝苫枕块,啜粥吃素。有亲友来吊,还须伴客陪哭,磕头谢孝,所以十分辛苦。


  4、搁棺


  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5、成服
  
  这是一种穿戴孝服的仪式,俗也称“戴孝”。礼俗称五服,但在民间则随地方而有区别。以宁波的丧服为例,“孝子孝孙身穿麻衣,脚着蒲鞋,腰束草绳,头戴三梁冠。孝孙于帽檐上别一圆形红布,表示孝中有吉。侄子戴二梁草冠。方顶男帽表示远亲,圆顶男帽表示嫡亲。女戴孝兜,妆如披风,有长有短,女儿媳妇所戴最长。”具有不同于礼制丧服的鲜明特点。另外,孝子必须用草绳束腰,手拿孝杖,也称哭丧棒,表示自己悲哀过度,必须手持枝杖才能行走。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两千年来,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传统礼仪是根据丧服的质料和穿丧服的时间长短,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的差异的。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在史籍记载:朋友之间,如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中国的丧葬习俗受到西方的影响,丧服有了很大改变。通常是在告别死者、悼念亡魂时,左胸别一朵小黄花,左臂围一块黑纱。有些妇女死了亲人在发际插一朵白绒花。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丧服,要大大简化了。


  6、接三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俗传死者在死后的第三天要回家与亲人再见上一面,因此,到了这一天,要搭好灵桌,备上奠酒,并供奉饭菜。到了晚上,孝子贤孙在屋外夹道静迎死者亡灵回来,路口堆纸钱烧奠,称“送三”。
    
  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天堂。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者上路时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据说焰口就是饿鬼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民间举行仪式, 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比较常用。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另外还有“接煞”的习俗。接煞日由山人按死日的干支推算,由道士念经超度。念毕则撤去灵位,再由道士将死者房间打扫干净,除去凶煞之神和不祥之气。颜之推所谓南朝时“死有归杀(煞),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便是“接煞”习俗,说明历史已非常悠久。


  7、吊丧
  
  吊丧是对死者的吊唁活动,一般在停丧守灵期间举行。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吊丧者一般为至亲好友。吊丧是极其重要的丧仪,若亲友已接到报丧消息而不去吊丧,不仅被视为失礼,也将失去亲情或友谊,从此不相往来。亲友前往吊丧除了送奠仪外,还须行礼,一般是平辈鞠躬,晚辈跪拜,并哀哭一番。死者亲属则在一旁陪哭,并给吊丧者行跪拜礼,称“谢孝”。礼俗规定,吊丧者必须馈赠奠仪,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 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而且不同亲友吊丧的礼数也有区别,儿女亲家奠仪极重,女儿女婿也同样须出大奠仪。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迎接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杭俗遗风》载:“除亲友送礼吊丧外,至亲如儿女亲家,又须上饭。礼用素席汤饭、龙香彩烛、五花五神、祭轴呢?同书解释说:“龙香者,高三尺许,上有顶,下有座,中立一柱,盘龙一条,装饰人物花卉等,有改用香亭一座者。彩烛亦高三尺许,下有座,纸扎白象一对,象背插烛;或改用宫装仙女,手擎彩烛。五花五神者,造像生花五盆,像生神五位,长尺有半,暗藏戏文一出。又改用八仙者。总之愈出愈奇,愈形讲究而已。此系花神店所造,用五色绸绢为之。祭轴呢羽绸缎不等,匾对、挽联,又白绫黑字为重。”女儿女婿则须送树灯一架,形状像树,故名。所送树灯越多,则象征家里人丁兴旺。


落叶购墓全程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0371-6505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