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产生于古老的“灵魂不灭”的原始道德观念。不仅饱含封建礼教,而且迷信色彩浓重。其基点涉及到历史、社会、民俗、天文、伦理和鬼神等多学科内容。
在中国死者为大,所以把“人死后的遗体处理”视为极其重要的一件大事。表现为丧葬习俗的繁文缛节远远超过了婚俗。
关于丧葬习俗的文字资料多见于地方《志》中,比较分散;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所以地域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
本文介绍的是临清市东乡康庄一带的、民国期间至1957年“老年人去世”的丧葬习俗。初衷想让现代人了解我们的前辈前前辈是如何处理遗体的。如实介绍,以存原貌。
压缩了再压缩,本文仍长达16763个字,实属无奈。因为旧时丧葬过程繁琐冗杂,不交代清楚心存不甘。
为了让亲爱的读者们从容轻松地厘清文章内容层次,除加了小标题外,还特意在需要的地方用上了三种“次序”数码,即:“一、(一)、1 ”。不知道能否奏效?盼读者见谅。
老人去世后,处理其遗体要经过送终、穿寿衣、报丧、备孝服、备办居丧物资、停丧、挂纸骨朵、搭灵棚、建钱柜子、铺仨垫子、照庙儿、吊望(音)、入殓、成服戴孝、唱着哭、辞灵、送盘缠、点主、出殡、行奠、圆坟、作七、喜丧和殃祭等二十多项仪式才能完成。分述如下。
送终
老人在弥留之际,其子女必须赶到炕前守候、聆听遗言、作临终告别。子女不能为老人送终,是人生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气的一个判别标准。
“叫魂儿”。其子女要站在屋顶上呼唤老人的姓名。喻义“把已经脱离老人身体、但是还没有飘远的‘魂’儿喊回来”。
乡亲们救急
四邻八家和街坊乡亲们听到叫魂声,知道是老人已经生命垂危、命在旦夕,便放下手中的活儿,纷纷赶过来帮忙料理。
从古至今,每逢谁家婚丧嫁娶,民间一直保持着相互无条件帮忙的和谐美德。
因为丧事降临突然,且丧俗礼仪庞杂,头绪多时间紧,所以男女乡亲们尚未到齐,总理(治丧执事)和“明白二大娘”(每个村都有“虽没文化或文化不高,却通情达理、明白利索、能插会剪、精通红白事礼仪,又热情满怀、乐于助人” 的高素质女人),就开始计算相对精准地运筹帷幄:统一安排,多头并进,男女分头儿,不分先后,根据任务的大小、简繁,分别
派几人或多人、尽快地在第一时间完成下列十项:
一、穿寿衣。必须在老人尚存呼吸的时候穿。如果断了气儿再穿:
(一)人死在炕上晦气;
(二)等于“老人没有穿寿衣,而是赤身裸体地去了阴间”;
(三)补救措施:用锯在房梁上拉个口儿再抬到外屋灵床上。
不论春夏秋冬,死者穿的寿衣只能是冬天的装束—— 棉衣,喻义“以棉(眠)为安。” 一般是老青色的。上身穿(从里到外)夹袄(拆开一点角儿往里面塞点儿絮棉象征是棉衣)、薄棉袄、棉袍子(男)和大棉袄(女);下身穿棉裤,头戴带红色桃疙瘩儿顶子的帽衬儿(男)和露头顶的棉帽(女,有的再箍上手帕)。
上衣一律没扣儿,而是用带子系上 。“带子”喻义“带来儿子”、后继有人。穿布底夹鞋,不能穿皮鞋或皮底的布鞋,喻义“防止来生转世时托生成走兽或牲口”。
有些老人健在时就为自己准备好称心的寿衣和棺材,叫“送老衣”和“喜棺”。这体现了老人的一种正视死亡和视死如生的平和心态。
二、报丧”。根据孝子提供的亲朋信息,“大柜”写好“明白纸”,分发给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即刻上路。并叮嘱“见到亲朋们千万不能说老人‘死’了,要说‘老’了”。
三、备孝服。根据孝子提供的亲朋信息,总理、大柜和“二大娘”协商、确定戴孝人数,计算出孝chan子孝袍子孝衣孝裤孝帽儿、裱鞋布和宽窄勒头带儿等各式样孝服的件数,换算成所用白布的总数,连同所需针线顶针儿和缝纫用品等,找孝子支钱,立刻去一次性买回来。然后由“二大娘”牵头儿,找到合适场所,多上人手儿快速设计、划线、剪、裁、撕、裂、缝、裱,争取及早竣工。
四、备办居丧物资
(一)由总理、厨师和孝子三方参加,预计出居丧期间的用餐人数、席数、酒菜饭菜个数、标准、质量等,计算出所需油盐酱醋茶、粉条生熟肉、各种菜招儿、烟酒馍馍等的大约总数量,由大柜写成几个详细的“购物单子”,“兵”分几路,前往集市和馍馍坊购买和预订;
(二)到各家去借来足够用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盘子筷子餐具酒具茶具等;
(三)备木料苇席架子麻绳钳子铁丝,搭可以挡风遮雨雪、就餐待客和丧礼用的席棚,使居丧期间有一个活动空间,以示隆重。同步搭厨棚、盘大锅头垒炉灶套炉子买砟子劈劈柴支面板刷笼屉挑满两缸水择洗青菜。借几把扫帚、铁锨,把院子内外进行彻底大扫除;
(四)“雇吹乐团”。让去人多带几个吹乐团的信息,因为丧事不像喜事那样可以提前预定好,所以找到的吹乐团不一定有空儿或打不开时间差儿,那就得再找下家儿或下下家儿,雇到为止;
(五)买妥棺材抬回来漆或刷成黑色;
(六)买黑漆、刷子、白纸、烧纸、“神主”、白蜡烛、火柴、香炉和香等;
(七)去扎彩铺订做“纸活”(也叫烧活儿):轿、轿夫、马牛(男马女牛)、灵幡儿、发引幡儿、花幡儿、哭丧棒和童男童女等,确保用时不误;
介绍“纸马纸牛”。其在丧葬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喻义:
1、马是男死者在阴间的坐骑,骑大马走亨通路、运势好;
2、牛是女死者带到阴间专门替自己喝脏水的。就是:女死者生前一辈子洗衣服、刷锅碗、洗洗涮涮,让很多水变成了脏水。不料这些脏水都被阎王爷一滴不少地储存起来了。届时女死者们一路劳顿到达那边后,竟然被无礼要求先把自己一辈子“祸害”的脏水喝完,才能被批准“转世托生”。活人虽不甘却无奈,只好买(扎)一头黄牛让死者带过去把脏水喝完,女死者就“免受其苦”了。(见图一、图二)
(八)去“架子社”(杠会)预定妥当大扛和棺罩地使用时间和相关事项。
五、“停丧”。就是把死者抬到灵床(一般用房门)上:
(一)把三根白布提带按前中后横放在“灵床”上(备入殓时抬遗体用),再铺上寿褥子,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脚,亲朋们分别抬上下身,把死者抬到灵床上。头枕土坯块(压在寿褥子下面);
(二)“噙口钱儿”。由长子往死者口内放一枚“铜制钱儿”(一种圆形中间有方孔的青铜古钱币。),制钱儿眼儿上拴的五色线留在口外。喻义:
1、“口中含宝”,因为制钱儿是“钱”,钱就是宝;
2、人死后就变成了“鬼”,鬼还要转世投胎托生再变成人,如果不放噙口钱,就会变成“空口鬼”不能转世托生。
(三)死者的左手拿馒头块儿,叫“打狗饼”,或(用金箔锡纸折叠的)小元宝儿;右手拿“麸子”或茶叶。四样东西均用布包着。分别喻义:
1、“打狗饼”。鬼魂到了阴间去阎罗殿时要经过“恶狗村”,为了不挨恶狗咬,就把饼喂狗;
2、“纸元宝”。到阴曹地府后各关口打点用;
3、“麸子”。经过“蚂蚁山”时,为免受啃咬,就撒麸子喂蚂蚁;
4、“茶叶”。路上休息时,让奉命勾魂儿的“黑白无常”喝茶。
(四)“绊脚索”。就是把死者的两个脚尖用麻批儿捆在一起。相当于人间的”脚镣”。喻义:
1、一旦“诈尸”,让尸体寸步难行;
2、防止死者的鬼魂再回到家来闹事。
(五)“盖尸布”。就是蒙盖在尸体上的被单儿,老青色,材质是锦和布,忌用缎子。因“缎”与“断”同音。来生会“断子绝孙”。
(六)“灵床前的小供桌”。就是长方形的凳子,在上面放:香炉儿、长明灯和一碗挂面。喻义:
1、“送金条”。燃烧的“香”是阴间的金条,要给死者源源不断地送,不可间断;
2、“长明灯”。是死者的“ 照明灯”。 从点上就不能灭,燃的时间越长越好;
3、“倒头面”。就是“死者把人间的面吃到头了”。把挂面煮熟后,用筷子捞一下子,无论多少不能捞第二下。把筷子放到碗上,让死者“使用”。
至此,已停丧完毕。孝男孝女们跪地放声大哭。开始陪灵尽孝。每天有来到灵前吊望的,都要陪哭、致谢。
六、挂“纸骨朵儿”。叫“岁数纸”。男左女右地挂在胡同口儿或大门口儿。同时在街门上贴白纸。两样都是向众人告白家中老人去世,敬候街坊邻居前来吊丧。
制作方法:死者的年龄是多少,就用多少张长方形烧纸(一张代表一岁)。用剪子把烧纸的一头儿全部剪成三等份的竖条儿,剪到另一头儿时,留下和竖条儿等宽的尺寸不剪透,然后把每张中间的那一条儿提起来摞在一起对齐,用麻批儿绑在木棍儿或粗秫秸的头儿上,绑好后拿起来时,两边的那两条儿就垂下去了,就完成了。从此,“纸骨朵儿”就相当于死者“本”人。
七、搭“灵棚”。就是“尸灵棚子”。用木料、苇席、草席或蓬布在灵堂(正房)门前搭一个面积大于方桌的灵棚。灵棚后(北)面挂个竹帘子,叫“影灵帘儿”。喻义挡住死者,不让外面的鬼邪看见,免遭灾祸。帘儿前放一张方桌叫“供桌”,上面靠帘儿排放烧纸(多了排不下就往供桌底下排),中间是一排供品,前面是香案(炉)蜡扦儿等祭祀品。
八、建“钱柜子”。就是在灵堂门外东边用砖垒一个长方形的池子,供居丧期间每天在里面焚烧大量的烧纸(阴间的钱)专用。
九、铺各“垫子”。多备(借)稿荐、草席苇席或布包等材料铺设几处垫子:
(一)在灵桌的东面铺一处,让陪灵男趴跪在上面哭、拜、陪灵和陪哭。东西宽一米、南北长度根据陪灵人数的多少而定;
(二)灵床(棺材)周围铺一处,让陪灵女人跪在上面哭、拜、陪灵和陪哭;
(三)灵桌前面铺一处两排,让前来吊望的人使用。前排的长宽够一个人使用就行,后排东西方向要宽一些,备人多时使用。
十、“照庙儿”。停丧完以后,就该照庙儿了。由一位年长的五职、一只手拿着烧纸和香,一只手打着一盏点燃的灯笼走在前面,吹鼓乐随后,孝眷们列男女两路纵队跟上,去村头儿土地庙(农村)或城隍庙(城镇)报告老人去世了。
(一)请求“注销户口”;
(二)请给死者开一张去阴间的《通行证》;
(三)请出据“死者一生无犯罪记录”的证明;
(四)请大慈大悲,排除去阴曹地府路途上地干扰,保佑死者一路平安。
照庙早中晚各一次,至入殓后结束。共七次。来回全程痛哭,叫“哭道”。儿媳妇痛哭必恸,否则后代会生出哑巴孩子。
吊望(音)
亲朋们接到报丧后,如果时间来得及,要当天到灵前“吊望”。特别是出嫁的闺女更要立刻动身奔丧,到娘家门前(或从胡同口就开始),要一路哭到灵前。陪灵女们听到哭声,立刻陪同嚎哭。如果因生孩子或生病等原因不能奔丧的,要由婆家人到灵前代吊,否则被讥为不孝。
邻里街坊乡亲们获悉后,夫妇两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同到灵前“吊望”(妻子一般不和丈夫同去,而是约几个对脾气、年龄相仿的女人一起去)。丈夫必须拿一梱儿写着自己的名字的烧纸,走到丧家大门外,五职人员接过烧纸送到账桌,等大柜在《丧礼薄》写上:“某某某纸一疋”,再把烧纸排放到供桌上去。
有人来吊望时,陪灵男女们要提前陪哭,男来男陪,女来女陪。为了让陪灵男女们提前就能知道来吊望的人是男是女,运用了“隔空传递信息”的方法:就是由专人在门外敲“打击乐”,男来敲鼓,女来敲锣或镲(俗称“哐哐”)。
吊望男大致分三种:
一、和丧主只是街坊关系的乡亲们,到灵前的垫子上作揖后跪下磕四个头就完事儿;
二、关系好一点儿的,到灵前作揖后不但要趴在垫子上哭,而且无论是真哭假哭,自己不能停下来。以显示“老人去世我是多么悲痛呀”!那么,站在旁边的专职“劝哭人”就会走过去,扳着其肩膀拉起来才能停哭。挺起身来跪在原地磕四个头结束;
三、关系甚好和知己亲戚哭得特别痛,劝哭人使劲儿拉几次都拉不起来。终于拉起来了,也是痛哭着缓缓地挺起身来、悲哀万状地磕四个头结束。
吊望男吊望完站起来后,陪灵男们必须集体在第一时间给吊望男磕一个头致谢。但是,陪灵男是趴在地上的,根本看不到吊望男吊望结束与否。于是,另一种打击乐“磬”(古代用玉石或青铜制成)就被派上了用场:陪灵男们听到一下清脆悦耳的磬声,就知道吊望已经结束,立刻止哭、站起来集体给吊望男磕一个头。吊望男则向着陪灵男们抱拳弓腰以揖待谢、还礼。(见图三、图四)
(1957年以后,磬已绝迹,演变为让一位老人坐在陪灵男们旁边,看到吊望结束,就大喊一声“谢——”)
吊望女们结束后不用敲磬,陪灵女们也知道吊望结束。怎么回事?原来陪灵女们是跪在(而不是趴下)灵床或棺材周围陪哭,边哭边从捂着脸的手帕缝儿里,用眼角儿侦察着周围的动静,所以能把吊望女们的一举一动看得一清二楚:吊望女们何时走到灵棚后面磕一个头,何时进屋在门槛子里面站着哭,何时结束等。
无论谁人大哭或小哭,都不是只哭出声,而是各自呼喊着自己对死者的称谓哭。
无论是哭得多么悲痛,只要吊望男结束站起来作揖的时候,吊望男和陪灵男们必须立马止哭。
入殓
就是“死者入棺”——亲人与死者诀别。棺材一般漆(或用抢锅灰刷)成黑色,富裕人家把前脸儿写上一个大大的金色“寿”或“奠”字。(见图五)
入殓时把棺材抬进灵堂放在灵床的一边,把五谷杂粮撒在棺材底上,再铺一层烧纸,从前往后用“香”在烧纸上依次连摆七个(象征北斗七星)角对角的正方形,每个正方形里面放一枚铜制钱,叫“垫背钱儿”。
(小孩子尤其是胖娃娃们的背后常有一块青色胎记,被说成是前辈子垫背钱留下的痕迹)
开始入殓(如果死者是女性,娘家人必须在现场)。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脚,亲朋们提着三根白布提带,其他人抬肩、抬腿(谁搭手谁为孝)把死者轻轻抬起来,有人快速地把灵床上的寿褥子拿起来铺到棺材内,放好枕头(简易象征性的男虎女鸡),再把死者小心翼翼地徐徐下降到棺材内仰面躺正,两边用絮棉填满挤实(有的死者身材矮小,就把其生前的棉袄和棉裤折叠捆扎好,分别填塞到头上和脚下)。孝子把提带抽出来,立即扎在腰上,喻义“老人去世了,孝子有罪,把孝子捆起来。” 把盖尸布从脸上掀开不再盖脸。取出“噙口钱”,嵌在棺材盖前部的缝儿里。中间的灵床已经撤掉,地上摆上了四个三块砖高的磗墩儿,抬棺人把棺材抬到砖墩儿上,调正理顺垫平。开始“净面”,从长子开始,边呼喊着“爹(娘)——洗洗脸”,边依次用絮棉蘸“阴水”(就是在井里打水时,用雨伞把水桶遮严,水不能被阳光照射)加几滴香油,轮流在死者的脸上轻擦几下。盖棺时要留出点缝儿,叫“错口”和“留扣”。喻义:
一、人死后还有“死而复生” 的可能,以备生者能及时发现;
二、等待晚到家的亲人开棺瞻仰遗容。
无论是入殓还是后到亲人瞻仰遗容,都不能把眼泪掉在死者身上。喻义:
一、会让死者后代人运气低下;
二、会给亡魂增加罪孽;
三、会让死者沦为“孤魂野鬼”。因为阎王看到死者身上有泪痕,会把亡魂拒之门外;从而“大庙不收,小庙儿不留”。
入殓时孕妇和月经期女人不能参加。因为:
一、管孕妇叫“四眼人”,对死者和胎儿都不利,恐有冲撞;
二、月经期内被称为“不洁”。
如果是赶上夏天,尸体会“打漏子”,所以棺材底上要先铺上两寸厚的干“坯拉头子”(把土坯砸碎)。
入殓结束,合家举哀跪地痛哭、陪灵尽孝。
成服戴孝
就是“五服”以内的男女族人都要为死者穿孝。
“五服”是确立血缘关系的依据,人们用“出五服”或“未出五服”来描述血缘关系的亲疏。
“五服”来源于古代丧俗,具有”用宗法伦理教育团结族人”的作用。
五服是指“本身、父亲、祖父、曾祖和高祖”五代人。其核心为“重长子轻庶子、重直系轻旁系和重男轻女 ”。
孝男们穿孝的区别:
一、孝子头戴“孝chan子”,身穿孝袍孝裤孝鞋,腰扎白布或麻批儿,俗称“披麻戴孝”,孝服边儿秃噜茬儿;
二、三服以内的也穿孝袍孝裤孝鞋,戴“双孝帽儿”;
三、四服五服的只戴“单孝帽儿” 裤脚儿扎白布条儿。
乡村人十分注重戴孝帽儿,一旦单双戴错,便要争吵,叫“吵孝帽儿”。
孝女们穿孝的区别:
一、死者的儿媳妇、孙媳妇和闺女等穿孝衣孝裤孝鞋,头用白布全包住;(见图六)
二、三服以内的也穿孝衣孝裤孝鞋,头戴“宽勒头带儿”。即把长宽=4×1尺的白布竖着对折一下,取中间放在前额,从两边绕到脑后捏住缝几针戴在头上,白布的两头儿垂到腰部;(见图七 )
三、四服五服的戴“窄勒头带儿”,尺寸是宽勒头带的一半儿,在头后面系住即可,裤脚儿扎白布条儿。
孝衣孝袍等一律没扣子,用“带子”系上 。喻义“带子”能“带来儿子”。
用白布裱鞋时,双老人去世的,把鞋帮子裱满;单去世的,则在鞋后跟儿留下一寸不裱。裱孝子夫妇的鞋,必须在脚面中间竖着缝一趟小脊儿。
总之,穿孝要严格依照支分远近亲疏、辈分、嫡庶出身等关系为依据,其中区别微妙、式样不一,需谨小慎微,不可出现差错。
介绍“嫡庶”。嫡,正妻生的长子。庶,妾生的儿子。
旧时,无论是什么身份或官职,嫡庶的地位不容有丝毫违背。否则,违礼违法。在丧葬方面表现出来的现象是,庶子的遗体无权从自己的家门里抬出来.。譬如康庄四街的刘昌佶。
刘昌佶(1870——1943),字吉人,邑庠生,不论双单月选用县丞,敕授修职郎。生前系德高望重遐迩闻名的开明绅士。却因自己的“庶生”身份,逝世后出殡时,其遗体竟无权从街门抬出,而是从大门上方扎的高空天桥上抬出来的。
一般家庭扎不起天桥,只能把街门旁边的墻刨一个豁口抬出来。
“唱”着哭
家中老人去世,如果没人前来吊望或者吊望的人少、就会被认为是死者生前或者其子女们的人缘不好;子女哭得不恸,
被认为不知礼不孝顺,受到讥讽。
哭声大的为“嚎丧”;小的为“泣”,人们极度悲伤时就会泣不成声。男人哭时哭不出调儿来。而女人则不同:不但能哭出调儿来,还有各种各样的哭词儿,中间竟然还有休止符和倒抽气。听来婉转悠扬、别有韵味。哭词的内容多是:
一、称颂死者毕生的功劳和对家庭地担当,或对死者地殁去感到惋惜、不甘等;
二、不是悲情流露,而是故意让别人听的,含蓄地说一些家庭成员之间的琐碎过节儿;
三、如果是女死者,其娘家人没事找碴儿、一语双关,借机抖搂或挖苦死者家人之间的不平事儿;
四、老太太哭老伴儿:责怪死者不听话非做某件事,结果把命给搭上了。心疼不已,责怪死者“狠心”撇下自己没法过。(见图八)
辞灵
辞灵在黄昏前进行。喻义“死者要去“阴曹地府”了,出发前儿女亲朋们要进行郑重地“辞别仪式”。为此,包捏烹炸了诸多供品;闺女们也带来了供品和扎彩:4盆花、一对童男童女、一座两起楼子(见图九)、马(或牛)和九斤烧纸的“ban奠”。因供品太多,一个供桌放不下,又在供桌前面加了一张桌子。辞灵时庄严肃穆隆重,整个过程中吹鼓乐高奏,所有亲朋们要戴孝逐个依次进行一揖四扣或九扣祭拜;这次陪灵男女们不是男赔男女陪女,而是不间断地放声恸哭全过程。送盘缠开始了。
送盘缠
因为在第三天进行,也叫“送三”。喻义:子女们觉得“死者步行去阴曹地府太累、不忍心,就给死者‘雇’(扎)了‘轿’和‘轿夫’,还要送给死者一大笔‘盘缠’钱。”(见图九)
过程:五职们先把桌子椅子,盆架儿,脸盆儿毛巾、梳子镜子轿夫等,运到离丧家最近的十字路口或大街上,朝着坟地的方向,依次先后放:大桌子(上面摆放点心饼干等供品)、椅子、盆架儿、脸盆儿、毛巾、木梳、镜子、轿等,俩轿夫的脖子上挂着用线穿在一起的几枚红枣,分别倚在轿的前后等待启程。
闺女、侄女们抱着一摞“花”好的烧纸先到达现场,在轿前的地上一连串地画了十二个圆圈儿,喻义死者去阴曹地府要经过的十二座“鬼城”。然后点着一打儿烧纸,放在第一个圈儿里,再在第一个圈儿里对(烧)着第二打儿放在第二个圈儿里,再从第二个圈里对(烧)着第三打儿放到第三个圈儿里……一直烧完十二个圈儿结束。喻义“子女们提前给十二座鬼城的胥鬼烂卒们送上了‘买路钱’,避免死者路过时无理纠缠”。
孝子从家里出发前,手里拿着纸骨朵儿(代表死者“本人”),率孝男女们围着棺材转一圈儿,走到院子里,五职把燃烧的整子儿香递给孝子,叫“ 抱香”,把单支香递给孝男女们,每人一支。到达十字路口,孝子把“本人”依次在椅子供品脸盆毛巾梳子镜子等上面放(比划)一下,每放一下先喊“爹(娘)——”,接着再说:“歇一会儿;吃饭;洗脸;擦干;梳头;照镜子”。最后说:“爹(娘)——上轿吧。”说完,就毕恭毕敬让“本人”坐(扔)在轿里。喻义“ ‘本人’已经吃饱喝足洗梳打扮就绪坐在轿里了,可以出发了”。孝男女们把手里没烧尽的香纷纷扔到轿里,有人把供品收拾一空和烧纸等一起扔到轿里,就把轿点着了。喻义“死者已经坐着轿出发了”。一个人用木杠子先把轿压趴,再扒拉着烧干净就结束。
(这时就会有小孩子们用早就准备好的小棍儿,划拉着残火抢烧糊的供品和红枣吃)
孝男女们跪下只哭三声即返回,路上“不能再哭、不能回头看”。喻义“如果再哭、再回头看,不幸(死人)就会重新降临”!进门后有人把一舀子水泼在门外。喻义为“断后,防野鬼进门”。
注意:孝子从围着棺材转开始至到达十字路口,始终:
一、让纸骨朵拖着地;
二、走得很慢;
三、不停地喊:“爹(娘)——上轿去哩”(孝男孝女们也叫着自己对死者的称谓连续地喊)。
在送盘缠的当天夜里,闺女们要在钱柜子里烧七次纸哭七次,叫“哭路”。喻义“人有三魂七窍”,人死了,三魂就离开了身体,七窍也不通了,那么死者就成了一个“糊涂鬼”了。要想让死者再变成一个“聪明鬼”,就必须把七窍“哭”通。烧一次纸哭一次能通一窍,烧七次哭七次,就把七窍全哭通了 。
富裕人家送盘缠时要请多个和尚或道士参加,为死者念经做法事超度。
挂丧牌儿和发引幡儿
送盘缠时把纸骨朵儿烧了,第二天,挂纸骨朵儿的地方换成了“丧牌儿”;出殡日又增挂了“发引幡儿”。
“丧牌儿”的形状像个“木铣版儿”(泥瓦匠泥墻时用的木板儿)。上面贴着白纸,白纸上的字样为:中间三个大字为“先考丧”(或先妣丧、育妣丧、 发室丧、父之丧、庶妣丧、侧室丧……)。视觉的左下是小字的落款:“孝男某率儿子某孙子某某稽首泪扣”等。人们看丧牌儿就能了解死者家庭男性成员的全部信息。写丧牌极为严谨,面对千差万别的家庭成员情况,文化水准低的人写丧牌儿往往出错闹笑话。
到出殡那天,再在挂丧牌儿的地方增挂一个“发引幡儿”。就是先把苇子扎成一个对角线30公分的六角形,在周围糊上约30公分宽的白纸,再把白纸的下端剪成细条儿。
出殡
也叫“发丧”、“发引”。是丧葬过程中最隆重的环节。老人去世一般要五天或七天出殡,叫“排五儿、排七儿”。
一、“看坟地”。如果把死者葬在祖茔,就严格地按照祖茔的“昭穆”次序和向口儿(棺材的首尾的方向)成坟就好。如果需要“迁茔”(也叫“拔茔”),那就必须提前请“风水先生”来“看坟地”。就是选择一个风水好、大吉大利的好坟地。因为坟地是死者的阴宅,与阳宅同等重要;阴宅选得好不好,能决定一个家庭子孙万代的兴旺发达与否。
二、“刨(挖)坟坑”。必须在出殡当天的早饭前刨完,所以要上足够的人手才行。
葬祖茔的,刨坟坑前由孝子燃香奠酒烧纸,行一揖四扣祭祖礼才能破土开挖。迁新茔的,因为害怕碍着“太岁”,孝子要抱公鸡去。画出准确位置后,燃香烧纸,刺破鸡冠子,把血滴在酒盅里,再倒上白酒调匀,浇在四个角和中间,才能正式破土开挖。
不论是在祖茔还是新茔,孝子回家时,要向挖坟人员扣头致谢才能离开。
介绍“起坟”,叫“起cuan”。如果男死者的妻子年轻时就去世了,是无权“占穴”的,只好随便地埋到地头儿上。因为经常添坟的缘故,几十年后坟会“游”(就是坟头儿不在棺材的正上方。有的历经几十年,坟头已消失,家人又记错了地方,几十人挖几天也找不到),导致起坟时工作量大。只好提前几天就得进行挖找。找到后,小心翼翼地把尸骨搜索齐全,装到“匣子”(长方形的木盒子)里,抬到要挖的坟坑旁边,盖上秫秸箔待葬。安排人日夜看守、祭祀。
三、“绑大杠、组装棺罩”。刚吃过早饭,总理就及时安排了足够的人手儿去“架子社”仓库(存放丧具的地方),把“大扛”和“棺罩”的全部大小组件儿运到大街上,进行绑扎和组装,确保午饭前完成。
四、“亲朋殡前祭拜”。几十个刨坟人员回来吃喝还没有结束,吹鼓乐已经奏响,远近亲朋们和本村的街坊乡亲们,已经陆续赶来参加送殡仪式的吊唁。到了丧家门口,先在大门外把烧纸递给五职人员就各自戴孝、进门趴在灵桌前的垫子上哭拜吊唁。陪灵男女们仍然是男赔男女陪女地陪哭、致谢。哭声震天动地,悲痛万分。吊唁完的人走到账桌前,把礼金、布帐子或祭品缴到大柜,记录在《丧礼薄》(供喪主日后还礼参考)上后。便择桌择坐休息,等待吃午饭后“送殡”。
大柜在正方形白纸上写好大字,由五职们用别针把大字角对角地别到各帐子上,挂到拴在院子周围的麻绳或铁丝上。男死者写“英名千古、音容宛在”之类的,女死者写“瑶池添坐、德配孟母”等。
五、“点主”。殡前祭拜完毕,就举行“点主”仪式。在吹奏乐中,孝子率孝男们跪请“点主官”(由村里有功名的举人秀才或德高望重、识文解字的人担任)为死者“点主”。经过点主以后的神主,就成了死者的化身了,具备死者生前的权威了。后代人在每年的春节期间都要虔诚地供奉、祭祀。
根据喪主的家境,点主官要收取不菲的“润笔费”。
介绍“神主”:就是死者灵魂离开肉体之后的“归宿”之所。老人去世后,就及时把神主买来。精品神主是用上等木材雕刻打制成的组合工艺品。它的外观是一个长方体“盒子”,站立在一个有四条“老虎腿儿”和“精雕花牙子”的底座儿上。盒子的大小和一本“16开、6公分厚的大部头儿书”差不多儿。盒子就是神主的盖子,把盖子往上提、拿下来,就看到里面是一个“神龛”,神龛里面就是放“神主签儿”的地方。神龛正面上边的五分之一是各种透雕图案的“龛楣儿”,龛楣儿下面垂着四个“小仙桃儿”。
从外观上看,神主的厚度、高度差不多、但宽度却不一样。那是因为里面放“神主签儿”的数量不一样所致。譬如:死者有一个妻子,那么里面是俩签儿;有俩妻子是仨签儿;有三、四个妻子那就得四、五个签儿。所以,妻子多的死者,买不到恁宽的神主,只好定做。
“神主签儿”。叫牌位儿。就是将高宽厚=20×5×2公分的木牌儿从下往上在中间剖开,上面留下3公分不剖透,在背面斜着向内上方呈45度角锯开,再把上头儿的两个直角儿锯掉呈半圆形,就完成了。为了让两层板儿能够站立,就把两层板儿合在一起,下头儿插在有卯儿的长方形底座儿上。因为上头儿的背面锯口儿有斜度,所以只要下面插在底座上,两层就不能分开。
神主签儿正面地处理:
(一)把金粉(不溶解于水)、酒和碎米糠调匀涂在上面的半圆处;
(二)下面用大白粉加水胶熬制后涂成白色;
(三)中间用黑墨竖写稍大字:“先考或先妣(有功名的或官员写‘显’考或‘显’妣)某某府君神‘王’ ”(点主就是请点主官用新毛笔蘸“朱砂”在这个“王”字的上面点上一个红点儿,成为“主”字)。视觉左下方的落款儿是“孝男某某奉祀”。
背面的字不是写在内层的背面,而是写在外层的背面。写时先把签儿从底座上的卯儿里拔下来,把内层板儿放到一边,中间写死者的姓名字号排行,在视觉的右面写死者的出生年月日时,左面写“卒”(死)的年月日时。写完后再把两层合在一起插在底座儿上。(见图十 )
六、“起灵”。整个丧事上的全体人员一席席一拱拱地吃喝结束后,吹鼓乐遂髙奏:
(一)死者的闺女侄女们带烧纸火柴去大扛前把马(牛)烧掉;
(二)孝子拿一把新笤帚扫掉棺盖上的纸钱儿,叫“扫财”;
(三)把一只黑碗扣在灵堂东面的門砧上;
(四)一个人提着死者的枕头,抓一把干麦秸作引柴儿,再拿一把剪子剪枕头用,到棺材要经过的路边儿上用火柴点着。喻义“用燃烧时冒出的缕缕青烟驱除这条路上的秽气”;
(五)一个老年人㧟箢子,里面装的是丧牌儿、发引幡儿、弓箭、铭瓦、长明灯、童男童女(死者的佣人)等,下葬时埋在坟里;
(六)安排人把“钱柜子”里烧了多日的烧纸灰(是家人们赠与死者全部的钱)打扫干净,装在袋子里,下葬时埋在坟里;
(七)几个人把灵桌抬到一边,再七手八脚地快速把尸灵棚子拆除;
(八)孝子由“扶架人员”(就是相关的小辈儿或知己亲戚。任务是从左右搀扶着孝子孝妇,以防哭昏后,因人不凑手儿发生不测事故)搀扶着,率众孝男到几个酒席桌上逐个扣头,请吃饱喝足的喊号人和抬棺人去灵堂;
(九)然后,孝子打着“灵幡儿” 面向灵堂趴跪在院子中间,外甥们打着“花幡儿”和众孝男们排成双行纵队,从孝子身后向着街门方向延伸,趴跪在地上共同痛哭着等待着起灵。
介绍“灵幡儿”,也叫“招魂幡”、“引魂幡”。是阴间冥界的一件具有强悍震慑力的“法器”。无时不频频向外放射、传递神圣的“法旨”。示意亡魂和死者:“随我来,去你们的归宿之地”;示意妖孽:“我来了,你们给我离远点儿,不然我就把你们打翻在地”!恶魔野魂散鬼们尽皆望风丧胆、纷纷仓皇逃遁!
孝主妇由扶架人员从两边搀扶着,抱着“下水罐子”(就是一个小陶瓷罐儿,里面装的是死者在阴间的“口粮”:先把“倒头面”倒在里面,再放上一个高馍馍,把倒头面用的那双筷子插在馍馍尖儿上用布包住。喻义:死者到阴间也得有饭吃,而孝主妇是主内的当家人,有义务、责任为死者筹措阴间的口粮,再负责抱着送到阴间去。)率众孝女们痛哭着跪在院子的一边,等待把棺材抬出院子后,跟在后面哭;
(十)抬棺人员进入灵堂各自就位。“前头”(头重读)、“大角儿”(角重读)、“抱后头的”(头重读)、“托杠”(杠重读)等骨干角色更是精神抖擞、蓄势待发、严阵以待!
说明:抱后头的最为重要!必须安插精通“抬技”又力大无穷的成手担任。因为:
1、把棺材抬起的刹那,两个背抬前头的大力士往后背的力量猛烈强大,抱后头的如果是外行新手儿,猝不及防,会被向后推倒仰躺在地上,再被落地的棺材砸在身上;或者被棺材挤在后墻上导致棺材落地!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2、棺材行进中,出房门街门和逢拐弯儿、上下坡、过桥等复杂地形时,全凭抱后头的这位“舵手”精准地操控:前推后拉、左摆右搡,方能避免过门口时两侧人员被挤伤、棺材倾斜、撞墙等事故发生。
“来哟——”“唉”!
站在门槛上、一只手扳着门上框、一只手拤着腰的“喊号儿”人、拖着长腔操着昂扬顿挫的声调,开始喊号儿,喊一声,抬棺人就集体干脆利落地应答一声:
“围棺哟——” “唉”!
“各就各位着bao——” “唉”!
“要下死手着bao—” “唉”!
“抱后头(头重读)的还要用力往前一拥着bao——” “唉”!
“四角子要挎住了哇——” “唉”!
“一齐下腰着bao——” “唉”!
“看手看脚着bao ——” “唉”!
“一齐抬起”!“唉”!
和最后一个“唉”同步,棺材瞬间就稳稳当当地悬在了空中。
七、“啪”!又是同步,有人用切菜刀背儿猛砍黑碗底儿的中间,黑碗立刻粉碎落地。叫“斩碗”。 喻义“斩掉死者的人间饭碗”。
八、“出棺”。棺材抬出灵堂,孝子被扶架人搀扶着哈着
腰大声痛哭着后退着,其声哀不可闻!其相涕泗滂沱!倒退三两步就挣脱开扶架人员的手往地上跪趴一次。
棺材抬出街门,拐到胡同里调顺方向后,按照号子的指
令分几步“攀升”到了抬棺人的肩上,在高空平稳地往前缓缓移动。
抬棺人必须和号子的指令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实现“无论是什么地形,总能让棺材保持四平八稳”的状态。譬如,要上坡了,喊号人就会喊:
“来哟——”“唉”!
我终于发现:为什么每次喊号都先喊“来哟——”?原来,这个“来哟”是个预备口令,提醒抬棺人高度注意!就等于:
(一)计算机的“归零”——重新开始;
(二)导演和体育老师喊的“预备——开始”中的前俩字儿;
(三)喊号人的潜台词:“抬棺人注意:异常情况出现!我要发布新的指令了”。
“抱后头的要用力往前推着bao——”“唉”!
“后起前落着哇——”“唉”!
“前头再往下落着bao——”“唉”!
要下坡了,就会喊:
“来哟——”“唉”!
“抱后头的要用力往后拽着哇——”“唉”!
“前起后落着bao——”“唉”!
“后头再往下落着bao——”“唉”!等等。
为了显示喊号人和抬棺人的配合默契和抬技高超,有时抬大块头儿特重棺材的时候,提前在棺材盖的最前面中间放上一满碗水,无论棺材过大小门口儿、升高、下降还是拐弯儿、前行、上下坡等,那碗水居然滴水不洒——足见喊号人的智慧、功夫十分了得!
抬到大街上拐弯儿后继续前行,一直抬到“大杠”的上方站稳。按照号子的指令,棺材开始从高空稳稳当当地徐徐下降。当喊号人喊完最后四句:
“慢慢地下落着bao——”“唉”!
“再慢慢地下落着bao——”“唉”!
“看手看脚着哇——”“唉”!
“一齐撤手!”“唉”!
棺材已悄无声息、乖乖地落到了“大杠”上。喊号人掌眼,把棺材前后左右调正垫平后,专人用粗麻绳把棺材捆扎牢固,再把“棺罩”抬起来罩在棺材上。
九、介绍“棺罩”。是一件体积比“面包车”棚子稍大的工艺品。由前、后、左、右、顶五块“长方形木框子”、巧妙地拼凑插扣(上面有卯榫)在一起的长方体。为了减轻重量:
(一)特地选用杉木材质;
(二)五块“长方形木框子”不是实木的,而是方形格子图案的。
顶不但有“房”脊,四周还有“房” 檐儿。组装时,顶和四面框子分为两处,各自组装完骨架后,再各自披挂靓丽鲜艳、底色为蓝(或青、红)色的锦织“外衣”,外衣上面的彩绣一般为“八仙人子”、“驾鹤西游”、“云纹彩霞”或“山清水秀”之类的图案;顶的中间插上一个酷似“北京白塔”形熠熠生辉的黄铜“罩顶子”;四个角都有一拃长斜着向上的弹簧挑杆儿,挑杆儿尖儿上并列着俩鸡蛋大的红色绒球儿,绒球儿根儿上垂着长长的彩色丝穗儿。披挂完毕,把顶抬到框子上插扣牢固、待用。(见图十二)
十、介绍“大扛”。主件由六根经过加工的圆木组成,两根相同尺寸的为一组,共分三组。尺寸分别为(长×直径):2 .5米×20公分(称一号)、1.8米×20公分(二号)和1.3米×15公分(三号)。
组合捆绑方法:(以东西大街为例)把二号南北方向间隔2米放在大街中间,(四个头儿底下各垫一块砖,抬时方便挂套子),把一号东西方向间隔1米压在二号上面捆绑。绑完后的效果是:一号的四个头儿外露5公分,二号的四个头儿外露30公分。把三号南北方向间隔1.4米绑在一号中间的下面(这是放棺材的地方)就完成了。注意:各捆绑处一定要牢固可靠。
十六个人抬的时候要用大杆子、二杆子和杠子。尺寸(长×直径):大杆子=80×10公分,二杆子=60×6公分,杠子=1.2米×5公分。抬时要用七条长度准确编织细密的麻绳套子,一条粗的,两条中的,四条细的。
抬时每个角用4人共16人。方法:先把粗套子的下头儿挂在二号头儿上下面的凹槽儿里,上头儿挂在大杆子(呈东西方向)上面中间的凹槽里;两条中套子的一头儿分别挂在大杆子两头儿下面的凹槽儿里,另一头儿挂在二杆子(呈南北方向)上面中间的凹槽儿里;四条细套子的下头儿分别挂在二杆子两头儿下面的凹槽里,最后,抬棺人俩人一组分别把杠子(呈东西方向)插进细套子的上头儿里,就可以抬了。
十一、“摔老盆儿”。就是孝子把放在一块砖上的老盆儿用力摔得粉碎。
只有长子才有资格打灵幡儿、摔老盆。如果长子已去世,其儿子(叫承重孙)继承资格打、摔。
介绍“老盆儿”。是一个大约10公分直径、中间有一个透眼儿的陶瓷(俗称“瓦碴”儿)的小碟子儿。是死者到阴间专门用来喝“迷魂汤”的碗。只有被摔得粉碎,死者才能带到那边去。用途是去“忽悠”阎王爷:
(一)先说“迷魂汤”。就是人活着时一辈子洗脸洗脚洗衣裳等用过的脏水;
(真弄不明白为什么阎王爷如此无聊?闲着没事干弄这种恶作剧——用多少亿个家什把多少亿人用过的脏水给各自储存起来,人死后自己喝自己的。何也?)
(二)阴间规定:死者只有把自己一生所产生的脏水喝光才能转世托生。为此,阳间人为了让死者不喝或少喝,就秘密地把“碗”(老盆儿)中间钻了一个透眼儿,让死者边喝边漏,瞒过阎王爷。
十二、“行奠”。就是亲朋们最后向死者行大礼祭拜。孝子摔老盆儿后,就得赶紧给行奠的把中间的地方腾出来——率孝男挪到右边,跪趴在地上继续痛哭。有人急忙把两排垫子铺在中间。
行奠必须在“抬大扛的抬着往前走一步再放下”才能开始。单人或几个人依次一拨儿一拨儿地进行。行“一揖九扣”大礼。就是先在后排垫子上作一个揖,跪下磕四个头,站起来向前迈几小步,到前排垫子上磕一个头,再回到后排垫子上磕四个头就完事儿。说明:
(一)如果多人同时行奠,那就由领队一个人到前排垫子上磕那一个头,其他人在后排垫子上同步跟着磕一个就行,等领队回到后排垫子上,再同步磕四个头结束;
(二)从前边垫子上往回转身的时候,一定要“面”而不是屁股向着孝子,不少人不知道,被视为不雅。
行奠结束,孝子打着灵幡儿引棺前行;女孝眷分乘几辆车随后。向坟地进发。戴重孝的要送到坟地;远亲们则撕开孝帽儿缝合处,往兜里一塞,各自回家。
十三、“下葬”。到达墓地,棺材下到坟坑,前后左右调理好方向,让孝子看一下予以确认。把长明灯、下水罐(男左女右)、放在棺材底前沿儿上;把从灵幡儿上掠下来的飘幡、丧牌儿、哭丧棒、花幡儿、发引幡儿、童男童女(死者的佣人)、一袋子烧纸灰等放在棺材旁;棺材顶上先放一张弓、依次压上三支箭、一捧土,把“铭瓦”扣在土上(预防瓦被压断)。
铭瓦就是简易的“墓志铭”, 无论多少年后,只要见到铭瓦,后人就能知道墓主是谁。
铭瓦的凸面儿字样为:
(一)中间一行字竖读为“敕令斩煞鬼”。其中接着“令”字的撇儿,按顺时针方向接连向视觉的左下方画了三个圈儿,又接着“捺”儿按逆时针方向接连向右下方画了四个圈儿。一共七个圈儿,象征“北斗七星”;
(二)四个角各有一个字,自右至左竖读为“镇墓大吉”。每个字分别用括弧儿往角上括住。
铭瓦的凹面儿三竖行字:中间为“某某某行几之墓”。视觉的右面写死者的出生年月日时;左面写卒(死)的年月日时。
十四、“圆坟”。把孝男和孝女们分成两组儿,以相反方向围着坟坑对着转,边转边哈腰抓土撒入坟坑内。喻义孝男孝女们“亲自”为老人填土埋坟。然后再次给埋坟人员扣头致谢,回家。
十五、成坟。众埋坟人遂操铁锨上下飞舞填土,埋到地面平、要起尖的时候,就把灵幡棍儿插在中间,埋一会儿往上拔一下,共拔三次,最后埋成圆锥形的坟,再拔最后一次。预示丧家以后的日子会“步步高升”。
十六、拆卸。把棺材抬离大扛后,着专人小心翼翼地拆散大扛和棺罩,分门别类地把大小组件清洁、理顺、清点,把棺罩彩衣和大小麻绳套子折叠、捆扎、装箱。用车拉回来,完璧归赵地交还给架子社仓库。
十七、孝男孝女回到家时,街门口有一个人分发馒头,就是先把馒头掰成小块儿放在盘子里,谁进门谁就吃一块儿。喻义“陪死者吃最后一顿饭”。因为下葬后的死者正在吃饭。
十八、出殡当晚,孝子需戴孝沿街巷挨门口向来帮忙的乡亲们磕头致谢,叫“谢孝”。
至此,出殡全部结束。
第二天,孝眷们要带着供品去“上新坟”,祈祷亡者在阴间安居纳福。
因为刚埋的新坟土质疏松,会随自身压缩而塌陷,所以要带上几把铁锨往新坟上添土(特别是下葬的当天晚上下了大雨,新坟会严重塌陷) 。
以后的三七、五七、尽七(70天)、百日和周年等均要郑重祭祀。
每年约定俗成的上坟日有四个:大年初二、清明节、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逢上坟日名义上是给亡人烧纸“送钱”,但是,我发现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一、初二。名义上是“年过完了,把除夕傍晚请回家来过年的“爷爷奶奶们”送回去”;实际意义是仨月没去坟地了,必须去查看情况、拔除荒草、添些土;
二、清明。名义上是带上供品烧纸钱,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和追悼之情。实际意义是:冬去春来,万物萌发,尸体会散发异味,去看看坟被野狗扒了没有;
三、七月十五。雨季结束,去看看坟被冲垮或塌陷了没有;
四、十月初一,地净场光,人们开始猫儿冬。最后一次去看看坟有没有情况发生。
喜丧
也叫“红丧”。是指寿终正寝的老人丧事。人们认为老年人逝世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正常现象。
喜丧的基本条件是“福寿全归”。就是全福,全寿、全终。
一、“全福”。生前家族人丁兴旺,而老人是辈份最高的;
二、“全寿”。就是七十岁以上逝世。因为旧时把七十岁看作是人生很难逾越的一个“坎儿”。才有了“人活七十古来稀”;“七十不死活埋”的俗语;
三、“全终。就是“善终”,圆圆满满地无疾而终、自然老死。最基本的必须是正常死亡。如果是意外的天灾人祸死亡,则不能算作全终。
逢喜丧,丧主都会请大的“四合吹唱班”来演唱,以示“祝贺”。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老人去世后家人非但不悲,反而觉得是一件“喜事”,认为“老人是‘驾赴西天’、‘得道成仙’去了”。
殃祭
有的人家上新坟后要依照“风水先生”算定的日子举行“殃祭”。
传说,人有三个灵魂。人死后,第一个去了阴曹地府;第二个随尸体走进坟墓;第三个叫“殃”的,无所事事、到处游荡,并且不相信自己已经死了,非要回到生前生活过的家中看看予以确认,叫“回殃”。
回殃一般是在晚上“子时”(23时至凌晨1时),为了验证死者的“光临”,丧家人把草木灰或面粉,撒在院子和死者生前居住的里外屋地面上,第二天就“会”在上面发现死者的脚印,证明死者曾经回殃。遂赠送给殃足够的钱——焚香烧纸,目的是把殃送到村外旷野。因为“生死有别,请殃不要再来打扰生者的生活了”。
回殃时,丧家人要出外躲避。如果在家,听到任何动静都不能出声。否则,可能会染上“殃气”而得病,甚至死亡!
人们有时得病或摊上倒霉的事儿,就形容说:“叫殃扑了”。源于此。
现代人看来,旧时丧葬习俗真的是荒诞不经地匪夷所思!故弄玄虚地让“生者毫无意义地耗费钱财、无谓地透支精神和体力;于死者也无益忽微”!
但是,都2017年了,还有不少的人们(当然包含有些党员干部,还包括某些教授教员那些高级知识分子们),在老人去世后,仍然照本宣科地按照旧时丧葬习俗操办。 并且,因为他们小有财力,会出人头地地大操大办!“理由”是“不能让别人说咱小气”。
更有甚者,有的人虽然让自己“爱犬”地消费全年都维持在高水平线上 ,但是对健在时的“父母”却百般吝啬、冷落。逢年过节给乡下那饱经风霜、身无分文的父母200元钱就疼得屁股眼子发胀!然而,父母去世后竟然换了另一副面孔——故意花几万元为老人发丧显摆,还装腔作势、呼天抢地地嚎哭,还分秒不差、绝对准时地上坟,还奸笑着、用眼角儿瞟着乡亲们在心里大言不惭地说:“看,我为老人发恁大的丧,是何等的‘孝顺’呀!”
是谁?问问自己就清楚。不知道这些人何年何月才能:
一、做真正的孝子;
二、不为别人的眼光所左右、为自己做回主——摒弃陋习。
24小时咨询热线:0371-6505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