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礼俗,古称“凶礼”,民间俗称“办白事”,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件大事。本为哀,何言喜?因古人认为人死是“驾返仙乡”,去极乐世界“再造辉煌”,屋内做法事、佛事、行儒礼,热闹隆重;屋外鞭炮声声,气氛肃穆,故曰白喜事”。丧葬礼俗仪规繁冗,贫富差距十分明显,城市和乡村的丧葬仪式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其传承轨迹也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进步而不断演变,从而形成现今别具一格的礼俗和仪式。
位于罗霄山脉西麓、湖南省郴州市最北端的安仁县,是神龙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被誉为神农故郡,天下第一福地。这里民风淳朴,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底蕴深厚,且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其丧葬礼俗亦极具地方特色,融合淳朴重义的湖湘文化和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为当地百姓世世代代所传承弘扬。
在安仁县,葬礼从头到尾包含了许多步骤,包括布置灵堂、殡殓、贴大旗、封柩、出殡等一系列过程,其中蕴含了意义深厚的丧葬文化。在安仁,凡上了80岁的老人过世,都称为“喜丧”,灵柩一般在家停放3~7天,以示悼念。首先是“布置灵堂”,即停放灵柩的处所,放置好遗像,供桌供奉,祭奠亡者。其次要为亡者整理遗容,请水净身着寿衣入殓,烧香,点长明灯,三天不能灭,家人轮流守灵。之后亡者家属打电话通知各亲朋好友,一些重要的亲朋会专门安排人上门通知,在外工作的家人会火速往家里赶,即奔丧。后陆陆续续会有人来吊唁,也称为“上香”,一般需带一些鞭炮和花圈,进门时燃放鞭炮,来到灵堂前点上一炷香,辈分和年龄比死者低的,必须对死者行三拜九叩大礼。灵堂内左右置长桌,放香烟茶水,并置座椅若干,备吊唁者休息之用。
1、烧拜香,安仁当地民俗称,人死后,鬼魂会暂时在土地庙中栖身,因此由长子端着灵位,由道士敲锣打鼓前往土地祠报庙,燃香点烛,鸣放鞭炮,焚烧纸钱,用三牲酒致奠,并由道士做一阵报庙法事后方归。意在既求阴间阎王爷佑护亡者,也求福主保护死者后代安康。
2、“招魂破狱”,也称为“过奈何桥”,所谓“奈何桥”,即由桌子和凳子相叠而成,在仪式中,由道士口念咒语,引魂过桥,认为可使亡者托生于福禄之地。
3.“开堂”,是安仁地区整个葬礼的中心环节,首先是解结,即在灵柩前置一火盆,在火盆里放稻谷、茶叶、大米等,道士手持打若干结子的红线,孝子双手捧着稻谷、茶叶、大米和纸币,使其从红线中穿过,旁边一边敲打乐器做法事,反复三次,其意有两说,一是替死者解开生前和他人结下的仇怨;二是若死者不甘心离世,阴魂不散,故特地念经劝解,其解词内容在劝慰世人,宣扬生死有数,表彰好人,劝人为善,勿作奸恶。
4.“炒粮”,即将大米,茶叶等用器皿装好,孝子们手持雨伞,一边烧纸钱一边用棍子来回翻炒,直到将大米炒熟。此寓意为,为亡者准备好去地府的干粮不让其在路上挨饿。
5.“装粮”,炒好了粮食就开始装粮,由道士准备两个瓷罐,双手交叉装粮,装好后在瓶口画符烧纸,口念咒语用红线封罐。
6.“运粮”,全部孝子披麻戴孝进孝堂,由道士一边做法事一边引领孝子们运粮引渡。
7.“拜客”,也称“客祭”,在“告祖”(即禀告列祖)之后,便由来宾进行祭奠,以示悼念。
8.“堂祭”,由葬礼主持人宣读祭文,概述亡者一生的经历和贡献,全场肃穆哀悼。
9.“绕棺”,即由文礼生宣读祭文,众孝子们绕棺行走,直到祭文读完。
10.“送魄”,由道士做法事,招魂魄送至附近的十字路口处,意为最后的告别,助亡者魂魄一路好走。
到了下葬日,在出殡前夕要封柩,当道场进入尾声时,由道士做“封柩”法事,起乐后推动棺盖,揭开亡者面巾,让丧家亲属见死者最后一面,与遗体告别。此时,哭声大振,法事进入高潮。道士“封殡”时,由劳力盖好棺盖,钉上特制的板钉,再用丝绸生漆胶缝。然后次日出殡,俗称“出门”,按旧习俗出殡必须择吉日,大多在寅卯时辰之间进行,由道士启法事,取前入柩时所置棺下那碗净水于手上,另一手握茶叶、大米等念念有词,霎时大叫“八大金刚齐出力!”殇夫抬棺起步,道士用脚将棺材长凳打到,并在棺后撒粮,送至大门外,将手持的净水、大米等泼掉,并立即将碗用力打碎,俗称“打煞”。之后是送葬,亦俗称“上山”,孝子捧灵位为前导者,同时由亲属雇请打击乐者,敲锣鼓吹唢呐送葬,由八人抬灵柩上山入土为安。之后丧家会作七七祭,至四十九日结束,请道士两至三人祭奠,“开光”时用红布包神主牌位上方和左右两侧,下系红绳,并升堂于神龛上安放,上堂后不再日祭,仅在生日、中元烧包作正常家祭而已。
所谓“惟生事葬祭,礼之大经”,葬之以礼是孝道的集中体现,其所继承和发扬的道家思想也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社会需要,在合乎国情、世情的基础上,丧葬礼俗充分发挥了“礼”的主导和规范作用,并引领、规约着“俗”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传承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和谐前进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24小时咨询热线:0371-65050950